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來歷: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壹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故事: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壹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壹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誌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