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作者的電影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是當之無愧的電影編劇,他擅長用環境和道具外化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人物的眼睛觀察和記錄社會。以怒牛(1980)為例,簡單說壹下。
作者電影。這個詞起源於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理論家認為,導演應該在電影拍攝中起主導作用。極端的話可以理解為每個導演“壹生只拍壹部電影”。
斯科塞斯的電影題材多種多樣,無論是犯罪片《出租車司機》(1976,不甘默默無聞的特拉維斯為救壹名迷途少女與流氓搏鬥)、下班後的喜劇(1985,孤獨的IT男的厄運)還是黑幫片《好家夥》(1990,就算敢不服天下我也要養小三)、兒童片《雨果》(201638...都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並通過外在(環境、道具等)受到表現主義的影響。).比如在這部影片中,為了表現拳王傑克·拉莫塔打假拳後的不甘和委屈,他伸入冰桶的雙手總是抓得不緊。他表面上是不願意向黑幫低頭,實際上是自尊心受傷,面子受損。
電影社會學家。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斯科塞斯堅持以社會觀察來拍電影,他配得上這個稱號。比如拉莫塔的追女孩方式,不浪漫,只談買房,為父母養老等等。通過女生的主觀鏡頭,似乎看到了男生的真誠和踏實。比如影片沒有重點展現拉莫塔輝煌的冠軍生涯,而是深挖拉莫塔與哥哥、妻子關系的變化,以此來烘托拉莫塔的孤獨與猜疑。拉莫塔只是社會壹個角落的縮影,反映了對人類力量的崇拜,除了人力,還有金錢,機器,威望。
記錄風格。從處女座的《誰在敲我的門》(1967)開始,這種客觀的記錄方式就是斯科塞斯的電影特色。在《出租車司機》中,這種敘事策略被發揮到了極致,通過特拉維斯的眼睛,我們可以領略到夜晚繁華都市中的空虛與罪惡。本片中,鏡頭跟隨拉莫塔走進拳擊臺,在扭曲的構圖中感受他被重拳擊倒的痛苦和力量,在嘈雜的聲場中感受來自觀眾的崇拜和嘆息,真實記錄拳擊臺競爭的殘酷和觀眾的群體無意識。
習慣了勵誌的精英故事,妳會以為這是壹個窮小子沖擊冠軍的傳記,但事實是,冠軍過去默默無聞。所以偶爾來壹部並不稀奇的電影,感覺真實而不做作,也能體會到導演對社會和人心的獨特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