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今年有兩名國內球員報名參加NBA選秀,他們是唐傑和郭浩文。結果,唐傑根本沒去。郭浩文去參加訓練後,宣布退出。為什麽?力量不足。他們沒打過CBA,怎麽可能去NBA?
第二,歷史上登陸NBA的國內球員很多,但大多是大個子。事實上,只有王、姚明和易建聯能真正參加比賽,而巴特爾和很少上場。孫悅是個例外。他被選為高個子後衛,但他卻坐在板凳上。作為CBA的MVP,丁杭桂只參加過夏季聯賽,根本沒打過正賽。
這兩件事已經充分說明了壹個問題。國內球員要想進入NBA,除非天賦異稟,身高條件好,否則基本進不了NBA球隊的法眼。
回到胡和身邊。
胡是CBA FMVP的新成員。他也是男籃在亞洲杯預選賽和奧運落選賽中表現最好的球員之壹。奧運會失利後,有消息稱,壹名NBA球探看中了胡·,打算把他介紹到NBA。
不管這個傳言有多真實,以胡的身體天賦,去NBA打球的可能性極低。
在籃球運動中,胡和的對抗能力較弱,相對較差。在CBA,這種短板不會被放大,畢竟每個人差別不大;然而,在NBA的肌肉叢林中,胡可能很難在強烈的反對下發揮自己的作用。
另外,胡雖然在CBA拿過三分球冠軍,三分命中率也有40%,但他的投籃其實並不穩定。靜態和空位投籃比較準,但是對面和面對防守後投籃壹般。
在現代籃球中,最考驗人的是對方的投籃。顯然,胡在這方面還需要更大的改進。
張振林是國內最有體能天賦的優秀球員之壹。他的身高,彈跳,技術,運動能力分得很開。此外,他參加過NCAA,接受過美國籃球的教育,對高水平籃球有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回到CBA,而不是參加NBA選秀。很有可能他對自己的實力有了覺醒的認識。
在CBA賽場上,張振林的表現確實鶴立雞群,他絕對是男籃鋒線上周鵬、翟小川、任駿飛的接班人。
目前籃球運動的趨勢,“鋒線為王”,運動能力突出、身體強壯、攻防平衡的鋒線球員,在很多時候決定了比賽的走向。
相比NBA的壹線球員,張振林在很多方面還是有明顯優勢的,最大的短板可能在於防守和投籃穩定性。
當然,張振林還年輕。隨著比賽經驗的積累,他的未來或許真的有沖擊NBA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