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繡最擅長人物繡,針法多變,藝術風格鮮明。
1915、沈壽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創作了史詩刺繡《耶穌像》。同年獲得巴拿馬世博會“壹等獎”。這幅作品繡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奇杜倫尼的油畫《荊棘之冠》,表現了耶穌殉道的瞬間。在繡像,耶穌頭戴薊,臉微微上翹,眼睛上翹,嘴唇微張,額頭沾滿鮮血,表情悲傷悲壯。沈壽用自己獨特的刺繡語言,將西方油畫中的透視原理、明暗關系、色彩表現力等藝術元素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來。根據畫面質感,創造性地將轉針與傳統針法相結合,達到轉自然、細膩平展、光澤柔和的藝術效果;並且多種色彩線條配合滾針,與絲綢紋理的轉折處相映成趣,完美呈現出物象的明暗層次、立體感和質感;在這部作品中,沈壽精湛的刺繡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
南通博物館珍藏的《蚌圖》也是沈壽的壹件精美作品。作品運用繞針、施針、滾針等多種針法,用黑灰線配色,通過明暗對比,生動地表現出蛤蜊的肌理,充分展現了“仿真繡”的生動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