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紀念屈原。
2、乞討兒童,人們互贈粽子就是乞討兒童的意思。
3、功名,因“粽子”與“鐘”音相近,古代寓意考中功名。
4.“粽子”的發音接近“中”,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就是“光宗耀祖”的意思,所以家家戶戶都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子”壹詞,原名“糯米”,粽葉包裹在米中。從飯,聲音別扭。西漢時,粽子被視為端午節最早的食品,應該是壹種“貓頭鷹湯”。引用《史記》、《孝經》記載:“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為貓頭鷹給百官做湯。吃它是因為惡鳥。”
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筠在《續齊故事》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楚人哀悼之,遂以竹筒貯米,以水祭之。”據《齊諧記》記載,祭祀屈原的米被龍偷走了,於是就有了這種粽子。因為龍害怕楝樹葉和綠絲。可見人們對忠誠的人有著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