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黃曲黴毒素的產生需要“黃曲黴”和“適宜條件”兩個要素,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不利於黃曲黴毒素的產生。70個普洱茶樣品中,檢出的黃曲黴毒素不是茶葉本身產生的,而是由於儲存條件不好,在儲存環境中受到黃曲黴毒素的汙染。幹儲成為主流,濕儲早已成為業內人人喊打的產品。把所有的普洱茶都貼上“致癌”的標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從“檢出黃曲黴毒素”推導出“喝普洱茶致癌”是典型的無劑量論毒性的流氓行為。目前監測到的茶葉中黃曲黴毒素含量極低。而且糧油中的黃曲黴素是直接吃進體內的,不溶於水,也不容易溶解在茶葉中。其實體內黃曲黴素的含量比茶葉中的低。即使全部泡在茶葉裏,0.1微克的含量也只相當於上面計算的食物攝入總量的1%。換句話說,如果妳擔心喝普洱茶會致癌,那麽吃的致癌風險比它高100倍!
總之,消費者在購買時,只要註意不要購買太便宜、紙袋上有水漬、茶餅明顯發黴(如結霜、黴斑)或味道難聞的茶餅,不喝不清甚至發黴的茶,基本上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