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娥》是壹首孝子悼念亡故父母的悲歌。從內容上看,很可能是壹首用於掃墓儀式的祭祀歌。詩中的主人公是壹個孤獨的窮人。全詩充滿了對已故父母深深的懷念、感激、贊美、愧疚、懺悔、憶苦思甜等復雜感情。這種感覺也是人之常情。
在詩中,主人公獨自以第壹人稱告白的形式講述。因為家庭貧困,他被迫外出謀生,但回家時父母雙亡。後來,在他的生活得到改善,豐衣足食之後,他沒有機會報答父母養育他的恩情,更不用說給他發了養老金,遺憾終生。
《郭娥》生動地描述了父母墳頭上的艾草已經長得很高了,用來祭奠祖先的酒瓶、壇子也已經空了,說明已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沒有後人來掃墓了,當然也沒有人在墳頭周圍割草、培土、打掃衛生了。面對如此淒涼的場景,主人公不禁產生了“可憐我的父母,生我養我真的好辛苦”和“父母恩情無邊”的聯想。然後我回憶了小時候被父母疼愛的細節。長大後,我想不愁吃穿地報答父母的恩情。我的父母去世了。只能抱著終身的遺憾和愧疚。它讓人看完就唱歌。
時至今日,兒子要孝順,親人不在的情況和情緒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住上樓房,開上汽車,衣食無憂,有電視有電話有冰箱,有的人甚至出去休閑度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如果我們的父母長輩還活著,能壹起享受幸福的生活和天倫之樂,那該是多麽美好和理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