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月氏)在兵變中被匈奴俘虜,以妾的身份生活在南匈奴和左王獻,並生下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了回去。她寫了壹首關於悲慘生活和思鄉之情的長詩。
全詩由十八段和十八首成套歌曲組成。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曲。因為這首詩是她因胡佳號哭而寫的,所以取名為《胡佳十八拍》或《胡家明》。原為阿沁曲,魏晉以後逐漸演變為兩種不同的器樂,稱為“大胡家明”和“小胡家明”。前者是《胡笳十八拍》的直傳。
唐代鋼琴家黃以擅長演奏這首曲子而聞名。李傑有詩《聽董大吹胡笳》:“蔡女常吹胡笳,壹唱十八節,連韃靼人淚流邊草,韓傷心地客歸。”是對歌曲內容的總結。現存的樂譜最早見於1425出版的《魔法秘譜》壹書,名為《大小胡佳》,都是沒有歌詞的器樂。演唱鋼琴曲《胡笳十八拍》最早是明代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孫丕顯所作,是現在流傳最廣的音樂書。它的歌詞是文熙的“我在生命的開始什麽都沒做……”。音樂基本采用壹字壹音的方法,具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壹拍到第九拍,還有第十二拍和第十三拍,結局都是壹樣的,都是受漢朝和大曲的影響。全曲為六音羽調,上升的本征音(最高可達5)和在模具中形成的高音(最高可達1)常作為音調外聲。心情悲喜交加,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