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載:“八月剝棗”;《戰國策》中有“北方有棗粟之益,雖民不勞,棗粟之益足民”的記載,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歷史。乾隆十七年,吳啟彥在《清澗縣誌續編·天府誌》中寫道:“棗被當地百姓賣到山西、榆林、寧夏等地,當地百姓從中受益。”可見的管理歷史。至今,清澗縣的千年棗樹依然可見。
清澗產的大棗個頭大,核小,皮薄肉厚,味道鮮美,可溶性糖和維生素含量高,是當地的壹絕。早在1968年,就有港澳同胞寫信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點名要他們吃“祖國陜甘寧邊區的清澗大棗”,壹時美談。1970年,新華社播發《清澗大棗》壹文,吸引了各地客商和名人,清澗大棗壹舉成名。1990年,電視電影《棗鄉之旅》先後在中央及13地方電視臺播出,清澗棗知名度倍增。1995年5月,在全國首批100個名特優產品命名大會上,被命名為唯壹的“中國大棗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