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拉面: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面食名吃。為山西四大面食之壹,拉面源於何時尚待考究。但據清末陜西薛寶辰所著《秦食說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陜西壹帶流行壹種“楨面條”。
2、蓧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現在已作為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其制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
3、過油肉: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肴,現在更是平遙的著名小吃,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制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制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
4、蕎面灌腸:蕎面灌腸是隨處可見的小吃了,周邊的縣市叫“碗托”。制作方法是把蕎麥面調成糊狀,盛在容器裏,上火蒸熟,冷卻後脫離容器,叫“碗脫”比較形象。
5、羊雜割:羊雜割為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壹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後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禦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後。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後品嘗後,贊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