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隔姜片灸特定穴位,不但增強了姜對胃腸的有效調理作用,而且能更好地起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調理腸腑的作用。通過艾和生姜在施灸時所產生的雙重溫熱效果,經過經絡穴位,對全身功能進行調整,促進氣血的運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亦有載述。
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壹。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壹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擴展資料:
註意事項
1、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姜,宜現切現用,不可用幹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壹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壹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註意防止感染。
百度百科-隔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