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輕人眼裏,當時的六國酒店就是壹家涉外酒店。誠然,英國人開的六國飯店和法國人開的北京飯店,是當時北京最高檔的兩家飯店,第壹次給北京人民帶來了西式的面包、咖啡、牛排和壹整套用餐禮儀:如何疊雪白的餐巾,如何使用刀叉,用餐時盡量不發出咀嚼聲,包括女士壹切優先的君子法則。根據朱家溍《美食家漫筆》的序言,老北京的西餐派別有英法俄德,最正宗的英法式的是六國飯店和北京飯店,完全不適應中國人的習慣。其他二三流西餐廳入鄉隨俗,這些餐廳的菜名大多用英語和法語不靠譜。英國人吃薯條,所以很多炸雞和蘸面包屑的魚被戲稱為英語,還取了壹些想象中的菜。
六國飯店是作為使館區的配套設施而建的。與周圍的低層建築相比,這座四層樓的建築顯得高大而雄偉。解放前曾在前門附近拉人力車的李殿誌回憶說,當時的六國飯店比現在的五星級飯店還要高,是洋人名流都去的地方,最初是為了接待八國聯軍。房子很漂亮,是西式建築。樓頂邊緣有西式護欄,華麗洋氣,還有壹個小弧形陽臺。當時各國的大臣、官員和上層人士經常在六國飯店住宿、用餐、娛樂,形成了達官貴人的聚集地。
解放後,曾經聞名中外的“六國飯店”改建為華豐賓館(原外交部招待所),現為三星級涉外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