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智者通過對自然現象和生活習慣的仔細觀察,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兩個相鄰節氣相差約15天。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節氣。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冬季至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天的至日是壹個“冬天的節日”,所以它被認為是冬天的壹個大節日。這壹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在古代,有這樣壹種說法: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古時候在外漂泊的人,這個時候都要回家過冬節,稱為“歲末有家”。在古代,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是太陽的生命”,也就是說,從冬天的至日開始,太陽的精神慢慢開始回升。這種說法也符合天象。
春秋時期,中國用土規觀測太陽,確定了冬季至日,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殷周時期,規定冬季至日的前壹天為壹年的結束,冬季至日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行了夏歷。然而,冬季至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壹直排在第壹位,被稱為“分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