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壹詞最早即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道家養生思想,並且總結起來可稱之為“八字訣”。
首先是“少私”。莊子認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壹個人“私”字當頭,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終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默補病”的見地,就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遇事順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寬慰,方“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少私才能長壽。
其次為“寡欲”。莊子認為“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招禍染病。他提出少性欲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欲就不會勞氣傷神,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再次為“清靜”。莊子主張“靜中養生”,常勸人習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他認為人若終日不得安謐,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應當重視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緒激動中要不時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最後是“樂觀”。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說,水澤裏的野雞,十步壹啄,百步壹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誌消沈,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人如果禁錮於精神惆悵之中,必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