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井鹽產地是自貢。
自貢是四川省著名的井鹽生產地,鑿井取鹵水制鹽,具有悠久的歷史。四川鹽業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每開壹井,壹般需要壹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數十年。
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經營井竈的企業主,大多數湊資朋充,采取合夥制度,以使資力雄厚。在富榮產區例如:自貢投資者(稱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稱客井)和“子孫井”之分。
開發歷史:
井鹽產區的投資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陜西、山西商人為多。他們多以鹽商和經營典當起家,首先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
以“租引代銷”手法,獲取大量利潤,繼而進壹步控制廣大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巨額財富;最終多與當地土著合夥,將商業資本投向鹽業井竈,轉化為產業資本。
汲井燒竈的鹽業勞動者,多系喪失生產資料的農民,以論工受值的方式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他們之中既有當地土著,又有來自全川各縣者,而來自貴州、江西、陜西、雲南等地的流民,傭工井竈借以營生者,尤不可勝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自貢井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