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主要是因為血液的攜氧能力減低造成的,其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各器官和組織的缺氧程度和對缺氧的代償功能和適應能力。如果貧血發生發展迅速,循環血液含氧量明顯減少,如是年老體弱及有心血管疾病者,則癥狀較嚴重;相反如果貧血發生緩慢,由於機體能逐漸適應低氧狀態,特別是細胞內二磷酸甘油酸的產生和濃度增高,使血紅蛋白和氧的親和力減低,因而在組織中紅細胞釋放氧增多,故使貧血嚴重而癥狀輕微。
在臨床上診斷為貧血,是指循環血液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值的下限。我國診斷貧血的血紅蛋白標準為:成人男性低於120g/L,女性低於110g/L,孕婦低於100g/L
現在,醫學家們已知道貧血有多種類型。若按發生貧血的機制劃分,醫學家們將貧血分為:1.造血不良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2.紅細胞過度破壞造成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3.失血過多造成的貧血:如潰瘍或腫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
若按細胞的形態劃分則可分為:1.大細胞性貧血: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2.正常細胞性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如慢性感染性貧血;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