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七種字體被稱為“漢字七體”。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蔔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壹種載體。最早由王懿榮發現。
2、金文: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來的漢字書寫形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文字的產物。
4、隸書: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壹種莊重的字體風格,壹般認為它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壹波三折”。
5、草書:草書是漢字書法中的壹種字體,具有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特點。
6、楷書:楷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壹種手寫字體風格,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7、行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