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排除壹切可能導致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減少的因素;治療原發病,如脾功能亢進患者可考慮切卡。
2.長期隨訪
血象穩定且無感染的患者壹般不需要治療。
3.抗生素的使用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主要表現是感染,但感染的風險與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呈負相關。要註意保持口腔、牙齦、皮膚的清潔,減少反復感染,但壹般不提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發生感染,應在病原學檢查後立即給予經驗性廣譜抗生素,並根據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
4.集落刺激因子
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增加粒細胞藥物,主要包括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5.其他刺激白細胞生長的藥物
這些藥物種類繁多,包括維生素B4、B6、雷血生、氨肽素、鯊肝醇、肌苷(均為常規劑量)、碳酸鋰等,但都缺乏積極持久的療效。
6.免疫抑制劑
診斷為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或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骨髓衰竭的患者,可用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環磷酰胺和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
7.粒細胞輸血
壹般不需要預防性輸液,同時存在以下三種情況時可以使用:粒細胞缺乏癥(
8.造血幹細胞移植
由於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相關死亡率較高,應權衡利弊,掌握適應證,只有病情嚴重時才考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