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又名冰糖葫蘆,在天津又叫糖墩兒,在安徽鳳陽又叫糖球。糖葫蘆是中國的傳統小吃,起源於南宋。它是用竹簽串起野果,蘸上稀麥芽糖做成的,在風中很快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零食壹般都是山楂做的,凍硬了,吃起來酸酸甜甜的,還很涼。
宋朝的時候,開始了古代的做法。《燕京歲時年譜》記載,糖葫蘆用竹簽,以山楂、海棠果、葡萄、山藥、核桃仁、豆沙為餡,蘸冰糖,甜、脆、涼。茶館、劇院、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小吃。
指出
成功的糖葫蘆,煮熟後外面包裹的糖會迅速冷卻,而且酥脆,完全不粘手。要達到這個效果,煮糖是最關鍵的。做飯的時候要註意火候。熱量不夠的話會黏黏的,吃的時候會粘在牙齒上。但是熱度太強,不僅顏色重而且吃起來很苦。
煮出來的糖漿肉眼看是濃稠的,濃稠的時候沾不到,稀稠的時候會掛,淡黃色。用筷子攪起可見的拉絲,把筷子放在冷水裏,糖漿能很快凝固,很難咬。糖漿稍微刷壹下,馬上關火,澆在糖葫蘆上。否則糖漿會變幹變硬,無法繼續制作。不能為了方便把糖葫蘆扔進鍋裏,不然果子會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