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起源於美國。隨著15世紀末新大陸的發現,傳到歐洲,16世紀在中國明朝時期傳到中國。近年來也有壹種說法,認為玉米可能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就已經傳入中國。在中國,人們最初稱之為“玉蜀黍”,即高粱,所以玉蜀黍又叫玉高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當時我國玉米的種植情況,指出“玉米,生長於西方,在育種家中罕見,其苗、葉皆似玉蜀黍肥,亦似薏苡。周渺有三四英尺高。六七月花開,穗如麥穗,苗心似蓓蕾。魚形,苞片上掛著白須,苞片脫落叢生已久,芽有多大?子,黃白相間,可炒,炒白花,如炒糯米。”只是在《本草綱目》中,玉米(玉蜀黍)不叫小米。相反,《本草綱目》中還有關於小米的記載,並指出“小米即小米”。
小米是中國北方人最熟悉的。它是壹種原產於中國的糧食作物。考古資料表明,七八千年前中國就有了小米的種植和食用。直到唐朝,小米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北方人最重要的食物。雖然,唐朝以後,小米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受到了小麥的挑戰,直到今天也沒有離開中國人的餐桌,但人們更習慣稱之為“小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區分小米和玉米,小米是小米而不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