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大長山島野生環境下的海參,背部有四五根刺(海島產)。刺根部粗,尖端細長,刺間小毛刺多而粗,是海參呼吸的排氣孔。圈養海參大多刺短而粗,小毛刺少而細。
二是海參的吸盤。
海參靠腹部的吸盤吸附在海底,野生海參腹部的吸盤又大又短又壯;圈養的吸盤又小又細又長。主要原因是深海的水流很快。海參要想穩穩地躺在海底,就必須緊緊抓住海底的沙礫。長期以來,野生海參的吸盤多、短、強。圈養海參的海水流量很小,所以海參很容易固定在海底或巖石上,它的吸盤又細又長。
第三是海參的形狀。
野生海參生長在野外,海水較深(26-27米),沒有固定餌料,大多生長三到五年,日照時間長。海參顏色深灰色,肉厚而薄。但圈養海參需要定時定量投餵。海參長得快,大多壹兩年就能長成壹個身體出售。多為暗黃色,色澤鮮艷,皮厚肉薄。野生環境下生長的海參外觀比較完整,不會劃傷海參皮膚;大多數人工養殖的海參外表都有抓痕。這是因為捕撈海參時,深海中的海參大多在沙上或海參養殖的掛網中,容易被捕撈。但圈養的海參大多位於堅固的巖石之間,不易捕捉。必須用專門的工具和鏟子快速去拿,很容易傷到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