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鐵鍋是指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傳統手工鍛造鍋。它的制造需要經過12道工序,18次加熱,1000度左右的高溫回火,鍛造10000次,直到鍋看起來像壹面鏡子。鍛造的章丘鐵鍋更符合中餐炒菜的需求,具有天然無塗層、溫度易控制、不粘不糊、省油、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章丘的冶鐵傳統始於春秋時期,到西漢和漢武帝時,全國有48個鐵官,山東有12個,其中,章丘有1個“東平陵”。
到了唐代,據《山東同治四十壹年》“章丘是唐代鐵器最繁盛的地方”,鐵匠也成為章丘工匠最集中的職業。以前是“壹人生火,全家打鐵;代代相傳,子孫延續。”章丘鐵匠不僅在本地工作,還四處遊歷,奔波膠東、上冀魯西、下魯西,穿越關東。外出的人數約占鐵匠人數的五分之三,所以說章丘鐵匠遍天下。
章丘鐵鍋的工藝特點
章丘鐵壺的壺如鏡,淺而深,錘痕清晰整齊,疊加合理。
技術上需要經過冷鍛熱鍛等12道工序,上萬次鍛造才能成型。功能上滿足了中國餐飲烹飪和炒菜的需求。天然無塗層,易控溫,不易粘鍋,省油,壽命長,經久耐用。
比如章丘鐵鍋的代表,同盛永鐵鍋,有壹首“鍛打三萬六千拍,勺底亮白”的民謠,解放前為魯菜三大傳統名店聚豐德、匯泉樓、燕喜堂所專用。
百度百科-章丘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