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包括壹系列傳統的民俗活動,如賞燈、吃湯圓、猜燈謎和燃放煙花。此外,在許多地方,傳統的民間表演,如玩龍燈,玩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和打太平鼓都加入了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
燈謎也叫胡雯,在燈籠上解謎語,也叫打虎、打壁燈、換燈、射、解、拆,但人們習慣用“燈謎”這個詞。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藝術。
燃放煙花是中國壹項古老的民間活動。在火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初,這是貴族們爭奪霸權和奢華的壹種消遣。到了明清時期,煙花制作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逐漸成為節日禮品。每逢春節、元宵節等重大活動,都要燃放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