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
《李周·天官中載》中記載:“食大夫,掌同知望六食、六飲、六餐、百菜、百醬、八寶。”《李周天官傅山》:“凡王食之,食六谷,飲六清糧,恥用壹百二十品,用八寶。”
《禮記》給出了答案,這八樣東西分別是春考、春木、食人、炮_、道真、澇、沸、肝_。
原來,在周朝,八珍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指八種原料,而是八種“烹飪方法”。
其中“春棗”和“春木”指的是肉醬拌飯,“海豚罐頭”和“罐頭_”分別是烤豬肉和羊肉,“道真”指的是烤牛、羊、鹿的裏脊,“挑真”指的是用酒腌制的牛肉,“棗真”類似於今天的五香牛肉幹,“肝_(liáo
直到宋代,八珍的含義才由烹飪方法變為食材。
明代唐人書信中寫道:“按禮,所謂八寶等。後人廢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_烤,猩紅唇,熊掌,酥脆酪乳蟬。”
清代有“山河八寶”之說。
山八寶:熊掌、鹿茸、象鼻、駝峰、靈貓、豹胎、獅乳、猴頭等。
水八寶:魚翅、鮑魚、魚唇、海參、裙邊、扇貝、魚酥、田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