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包餃子。我媽說左手拿著皮,右手拿著勺子放餡兒,中間放餡兒,把兩邊的皮對折,然後用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用力往中間擠。嘖嘖,壹個元寶似的餃子是這樣做的。太簡單了。
我也開始像我媽壹樣做,但是當我把餡放好想包起來的時候,餃子皮在我手裏變成了“膠水”,粘住了我的小手。發生了什麽事?媽媽看著原來的餡漏了湯,就不容易捏了。
然後我把第二個包起來,把餡兒放進去,擠壹擠。這次很順利。但是我包的餃子就像壹個快餓死的士兵,站都站不住。我媽說我放的餡太少就不立,不好吃。我繼續裝,不知怎麽的嬌子又被抓了。
相關傳說
關於春節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個是紀念盤古創世,結束混亂狀態。另壹種是把它作為“餛飩”的諧音,意思是“五谷豐登”。另外,還說吃餃子的民間語言和女媧造人有關。女媧的土造成人的時候,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被凍掉。
女媧為了使耳朵不能固定,就在耳朵上刺壹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紮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就完成了耳朵。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