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普通面粉5000g,鹽比相同,堿(冬季60g,春季70g,夏季85g),溫水(冬季3000g,夏季2750g)[1]。
1.將堿和鹽按比例混合,粉碎後放入盆中,加入溫水攪拌溶解形成乳液,產生大量泡沫,有響聲。然後加入面粉攪拌成雪花狀,搗成光滑、柔軟、結實的面團,蓋上暖布或被子,醒後20至30分鐘,再搗壹次,將面再折3至4次。
2.案板抹油,將面團1/5放在案板上,拖成長條狀,用1 cm厚,10 cm寬的小面棍搟成條狀,再用1.5 cm寬的刀剁成條狀,將兩條疊在壹起,用竹筷子從中間壓緊,用手輕。
油條是壹種古老的漢族面食,是壹種長而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脆韌,是中國傳統的早餐之壹。很多人誤以為宋代秦檜迫害嶽飛,百姓通過油炸壹種類似油條的面食(炸柏)來表達憤怒,被視為油條的起源。其實油條比宋朝早很多。具體期限不予核實。
早在南北朝時,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他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唐朝時,詩人劉禹錫這樣描述油條的形狀和制作過程:“當妳用手摩擦玉時,妳會發現它是明黃色的,而且很深。”春天晚上來了也沒關系,但是匾上的美是纏在手臂上的。
油條的名稱各地不同,天津稱油條為水果;安徽有的地區叫牛油果;東北叫大果;福建和閩南等地叫炸鬼;潮汕壹帶等地叫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