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起止時間每年都不壹樣,大致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具體是怎麽算出來的?中國流行的“幹支地日法”是用60組不同的名字,用幹支地支相配合來記錄日期,每壹個有庚子字的日子,就稱為庚日。
秦漢時期流行壹種說法“五行相生相克”。人們認為夏天最熱的日子屬於火,而庚屬於金,金害怕被火熔化,所以在庚日,金會被藏起來。所以規定從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季至日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間伏(有的年份有10天,有的年份有20天),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為終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季至日和秋季開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間部分為65,438+00天,當有五個庚日時,中間部分為20天。所以中段到終點有時是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頭”和“尾”都是65,438+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