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彜族火把節),是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用火驅除昆蟲,保護莊稼。在火把節期間,幹燥的松樹和松子被綁成大火炬,豎立在村莊裏。
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晚上點燃,村裏燈火通明。同時,人們拿著小火把在田野和房屋周圍走來走去,在田野的角落裏插上火把和松子。年輕男女整夜圍著村子裏的大火炬玩耍、跳舞。節日期間,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並開設商品交易會。
歷史淵源
2006年5月20日,經中國人民和國務院批準,由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和雲南省魏初申報的火把節(彜族火把節)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65 438+01 6月9日,貴州省赫章縣申報的火把節(彜族火把節)經中國人民和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彜族火把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彜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首先,從彜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來看,彜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兩岸的涼山、烏蒙山、哀牢山,比其他民族更依賴火。火是人們照明、取暖和烹飪食物不可或缺的謀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