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原因是北宋時,皇室中秋喜歡吃宮餅,民間稱之為“小餅”、“月餅”。蘇東坡曾寫道:“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南宋吳的《梁璐夢》中也有“月餅”壹詞。但明代《西湖遊社》中記載了全家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人以月餅為遺,相聚”。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越來越多,關於月餅的制作項目也越來越精細。
在中國的中秋節,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稱胡餅、宮餅、月亮團子、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根據傳說,在古代中國,皇帝在中秋節時會拿著月餅來祭拜月神。
在民間,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有拜月或祭月的習俗。著名的諺語“八月十五月圓,中秋月餅又甜又香”道出了城鄉人民在中秋之夜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美好象征。
在古代,中秋節只是月餅的別稱,它包含了民間對中秋節或中秋之夜闔家團圓的渴望,也包含了異地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和對早日團圓的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