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重要節氣,代表著下壹個循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數九”也從此開始了。從冬至開始“數九”,每九天為壹個“九”。等到“九九”時,天氣轉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又叫“九九艷陽天”。
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壹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壹天,同時也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過了這壹天,太陽就會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就會壹天天變長。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古稱“日短”“日短至”。
民間有“吃了冬至飯,壹天長壹線”的說法,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大部分地區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
“數九”知識拓展。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壹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壹般“三九、四九”時最冷,是壹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壹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為“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