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的月夜反映的節氣是驚蟄。
《月夜》是唐代詩人劉方平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詩人是以壹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壹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
詩的前二句寫景,記敘星月西斜,夜深人靜。詩的後二句及所聞、所感,因蟲聲透過窗紗傳來,感到已到春暖時節。該詩反映的節氣是驚蟄,在詩中描繪了壹種優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變化,又是靜美的。
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方進入春耕季節。
古代分驚蟄為三候:壹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壹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