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鐵鍋是鐵做的。在烹飪過程中,當我們用鏟子反復摩擦它們時,會有少量的鐵屑從鍋壁上脫落。當它們與食物中的酸性物質接觸時,會變成鐵離子,與食物混合,增加鐵的含量。所以烹飪可以增加食物中的鐵含量。這對人體是有益的。另外,炒菜、燉菜時,鐵會比炒菜多。例如,西紅柿等酸性蔬菜在食物中會有更多的鐵。
不過,鐵鍋雖然能增加蔬菜的鐵含量,但這些鐵是否能被人體吸收還有待商榷。鐵鍋烹飪中鐵的含量與烹飪時間和菜肴的質量有關。時間越長,菜的品質越好,含鐵量越高,反之,含鐵量越少。而且人體吸收的是二價鐵,而鐵鍋是用三價鐵炸的,所以人體不能很快吸收三價鐵;雖然如果人體極度缺鐵,鐵的吸收率會增加,但即使增加,也是杯水車薪。如果人體不缺鐵,鐵的吸收率就會降低,所以鐵鍋裏的那點鐵基本沒用。所以用鐵鍋預防缺鐵性貧血基本不可取。
所以從兩千年前壹直到幾十年前,大部分人都是用鐵鍋作為日常做飯的工具,但是很多中國人還是貧血。預防缺鐵性貧血,還是要靠壹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均衡飲食,適量食用肉類。
總的來說,在生活相對富足的現代社會,用鐵鍋補鐵並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