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它們圓圓的,全家共享,象征著團圓和諧,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古代的月餅在中秋節被作為祭品食用。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在當時,它通常被稱為“蕭冰”和“越團”。到了明代,成為全民普遍的飲食習俗。如今品種更多,各地風味各異。其中,廣式、北京式、雲南式、蘇式和潮式月餅深受中國各地人民的喜愛。
古代傳統的月餅在中秋節作為祭品被食用。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時期,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在當時,它通常被稱為“蕭冰”和“越團”。後來演變成圓形,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親人朋友的深深思念。“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明代《西湖遊社》中記載了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人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