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壹吃糕湯;
前半個月,吃元宵,賺錢。
2月2日吃配套蛋糕;
清明吃青團和黃裳;
長夏吃十三元素九肉(九肉是鰣魚、鰹魚、鹹蛋、海螺、野雞、鹹鮮、鹵蝦、櫻桃肉、鯧魚,十三元素是櫻桃、李子、麥蠶、象筍、蠶豆、毛針、豌豆、黃瓜、萵筍筍、蘿蔔)。
端陽吃粽子,雄黃酒;
夏天的至日上吃麥片粥(用薏米、蓮子心、紅棗、嫩小麥熬制的甜粥);
六月四、十四、二十四吃謝棗餃子;
七月初七吃妥果(糯米粉和糖揉成壹圈,炸得香脆,因其形狀而得名妥果,也叫花粉);
七月半吃餛飩茄子餅(茄子和面粉切成餅,和餛飩壹起炒);
八月中秋之夜吃月餅、糖烤芋頭、紫煮淩;
重陽節(九月九)吃重陽糕;
在冬天的至日吃冬天的至日夜餐;
臘月初八(12月)吃臘八粥(用銀杏、花生等水果,加上姜、肉桂、糯米等香料煮成);
12月24日吃糖餃。
這些廣為流行的季節性飲食以其含義命名,頗具神話色彩。有的反映了紀念古人祖先的願望,有的寄托了靈魂的美好願望,有的表達了對神靈的信仰,可以反映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