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諺語,“三更之首落於夏”,這是建立第壹個秋天的基礎。歷書規定“伏數從夏季的第三天算起”,也就是說“從夏季開始倒數”,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開始落了。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是壹年中溫度最高、濕度最大、悶熱最嚴重的時期。三伏可分為初、中、終三伏,其日期由二十四節氣和幹、支日期配合確定。“入伏”後,全國多地將進入持續高溫模式。
傳統歷書規定“從夏季的第三個庚日算起”,也就是說“從夏季日開始倒數,壹直數到第三個庚日”就要開始蟄伏了。這裏的“庚日”指的是古代《幹支吉日法》中以“庚”為前綴的日子。“伏”是指被逼得躲在地下;這也意味著天氣太熱,不能移動。
日期計算:
在中國古代,時間是用天幹地支相結合的方法來記錄的。天幹數為10,為甲、乙、丙、丁、戊、己、克、辛、任、桂,地支數為12,為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易。天幹地支相合,得甲子、乙醜、丙寅、丁卯。交叉配60次,故稱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到三個“庚”字,第三個庚日會是第壹次。因為天幹數是10,所以每10天就有壹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陳賡日。壹年365天(閏年366天)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有壹天是庚日,明年不壹定是庚日。由於庚日變化不定,每年住宿的日期都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