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文化
寧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發祥地,這裏形成了最原始的客家方言,傳入和傳播了最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民歌和戲曲,制作了最原始的客家服飾,延續了最早的客家風俗習慣。寧化及其石壁方言保留了中原古漢語的許多成分,同時在音韻、詞匯、語法等方面發生了變化。,並成為壹個新的語系——客家話。客家方言隨著客家先民的遷徙而不斷演變,但現代客家方言的濁母形成於石壁,寧化及其石壁方言成為客家方言的源頭。寧化客家民間藝術多姿多彩,在這裏可以找到古老的中原文化痕跡,具有客家特色。尤其是曲鵬、道樂等源遠流長的客家山歌、民謠,深受客家人喜愛,是石壁傳統文化的瑰寶。客家音樂內容豐富,有鄉愁歌、勸誡歌、情歌、革命民歌等。如今,石壁周邊的村落裏仍有大量的民謠歌手,從老人到娃娃,都能即興演唱幾首地道的客家山歌。寧化客家服飾既保留了中原的闊大特點,又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短窄特點。過去,婦女用五個金銀發夾梳成發髻(船形),並穿上上部有刺繡或桃花圖案的面紗(圍裙),腳上穿著繡花鞋。中老年人的繡花鞋多為藍色和綠色。孩子有繡花的肚兜背著魚尾帽、酷圈或狗頭帽,都是繡花的,背個包,掛個長壽鎖或玉佩;男人過去穿皮帶和錢包。寧化客家習俗繼承了中原漢族的傳統,又適應了南方山區的特殊環境,如其孝、仁、教、生、儉、禮、待客等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