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宮廷風味菜肴,主要以幾大古都為代表,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安、郢都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沈陽為代表。其***同特點是華貴珍奇,配菜典式有壹定的規格。這種傳統從商周以來壹直保留。如《禮記·內則》中說的‘八珍‘(所指有許多不同說法,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號鳥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兩千多年來,壹直沿用不衰。不過具體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唐代的水陸八珍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之說,不僅有陸產,而且有水產。以後的迤北八珍、天廚八珍,野味占主導地位。到清代,則得到了進壹步發展,跳出宮廷,出現於市肆,有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名目。元明以來,宮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宮廷菜,其特點是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形色美觀,口味以清、鮮、酥、嫩見長。著名的菜點有溜雞脯、荷包裏脊、四大抓、四大醬、四大酥、小糖窩頭、豌豆黃、蕓豆黃等。現在北京的仿膳仍經營這種傳統的宮廷風味菜點。西安也仿制成功了唐代宮廷菜,對外供應,主要有長安八景、龍鳳宴、燒尾宴、沈香宴等四種宴席,有五十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