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是明朝皇帝朱迪建造的,其設計者是蒯祥(1397-1481,蘇州人)。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農民工,* *建了14年,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半的房子。其實是專家在1973測出來的。
故宮博物院沿壹條南北中軸線布置,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邊展開,由北向南筆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故宮,而且從南面的永定門到北面的鼓樓、鐘樓貫穿全城。
北京紫禁城的建造過程
北京原本是燕王朱迪的封地。靖南之戰後,永樂元年(1403),禮部尚書李誌剛等人說,燕京北平是皇帝的“龍興之地”,應該效法明太祖,以鳳陽為都城。因此,明太祖成祖大力提升北平府在燕京的地位,以北平為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中”。同時開始重新安置人口充實北京;被迫遷居北京的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難民、江南的富家子弟和山西的商人。
永樂四年(1406),明太祖成祖上書,在南京故宮的基礎上修建北京故宮和城墻。楚帝先派人員到全國各地開采珍貴的木材和石頭,然後運到北京。僅籌備工作就歷時11年。珍貴的楠木大多生長在山裏,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喪命。後人留下“進山壹千,出門五百”來形容拾柴的生活成本。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