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鮫魚身形如箭,短則近尺,長者數米,常以數萬尾集群,在海中巡遊,如風暴在大洋深處潛行。清明前後洄遊至近海等待產卵時最易捕獲、且最為肥嫩。
這種魚中國沿海均有產,稱謂各不相同。山東稱鮁魚,講的是它的形狀。江南叫馬高魚,側重在寓意上。閩南俗稱土魠魚,比較直接,指出了口感。? 每年清明,沿海漁民,千船齊發,出於近海,因馬鮫魚群體行動的特點,老漁手可壹網盡獲。
縱橫大洋的寧波漁民,對馬鮫魚十分珍視。前日贈得壹尾,體長二尺,按漁人交代的方法,燉湯烹燒,結果是湯鮮肉絮。想想,不應該是這樣的。便用不同火候和烹飪方法研究了壹下,得到的結果是:
新鮮馬鮫魚的魚骨極為濃鮮,是燉湯的最佳主材。把魚頭、魚骨裏面的鮮味壹層壹層,慢慢的燉入湯中,加壹些雪菜、鮮筍等佐料,鮮味深入骨髓,令口舌失魂。
魚肉經多次烹燒實驗後的結論是:生吃最佳!尤其是在最佳食用時間內熟吃的話,便是壹大浪費。馬鮫魚外形俊揚奔放,魚肉卻糯軟細鮮,口感近三文魚但又各有分別,馬鮫魚的魚肉含脂低於三文魚,更為細膩清鮮。方法是:將魚肉在冰箱速凍室放置5分鐘(使魚肉更方便分切),然後把略有腥味的魚皮剔出(可入湯),魚肉切片蘸海鮮醬油、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