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學的辨證施治。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腫瘤和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治則方藥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內熱原因甚多,凡傷津者,多屬陽盛生火而耗陰,加之陰血清涼之性不足,又多從肝、胃初起,固不當外發,發則舍近求遠,當以補中填精以充其所耗,涼血瀉熱為從急治則,表癥得平,內耗得充,則人正氣不失;並尋六經邪之所湊,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內化之效。而邪之去路,當以寒涼開濁門以泄痢,得泄則中焦輕寒,而余陽借諸經反歸而致,則中焦熱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