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總結出了很多小竅門,或者省力,或者省時。比如很早以前人們煮粥的時候沒有高壓鍋。為了縮短煮飯時間,在粥裏放了壹定量的食用堿,這樣煮出來的米飯又粘又爛,更加適口。但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會發現用堿煮粥時,這樣煮出來的粥和米飯的營養損失是非常大的。人體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水溶性維生素對人體生理極其重要。它們是:維生素B1、B2、煙酸和維生素C等。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即在酸性溶液中非常穩定,即使加熱也不會分解。在堿性環境中,即使溫度不太高,也容易被分解破壞。用堿煮粥明顯改變了粥湯內的酸堿環境,促進了食物中的水溶性。
性維生素被嚴重破壞了。
煮粥做飯幾乎是每天的事情。如果裏面的維生素每次都流失,後果不堪設想。我們知道,如果體內缺少某種維生素,就會患上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癥,更何況壹下子缺少那麽多重要的維生素,會更容易生病。可能的疾病有腳氣、對稱性神經炎、便秘、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不良、心悸、氣短、水腫。角膜炎、脂溢性皮炎、瞼緣炎、傷口及潰瘍面難以愈合、皮下出血、營養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乏力、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等。所以不能掉以輕心,煮粥時放堿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