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典故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後遂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怕出來曬太陽,但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妳死定了。”蚌說道:“妳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妳。”兩個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
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