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屬於腐生真菌。它的生長發育需要特殊的生態環境。自然界中,只有南方的竹林和香蕉林適合它的生長。過去主要依靠野生竹蓀的開發利用,產品匱乏,價格昂貴。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馴化栽培竹蓀,並在廣東、浙江、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推廣人工栽培,建立生產基地。
竹蓀的人工栽培主要利用輕工業、木材和竹子加工廠產生的下腳料,以及農林牧業富含有機質的廢棄物作為培養料。這些“廢物”被竹蓀分解、吸收、利用,轉化為高蛋白營養食品,其余轉化為富含各種營養物質的飼料或優質肥料,從而減少環境汙染,促進良性生態循環。
竹蓀的人工栽培通常采用室內栽培、露天栽培和林地栽培。由於培養料和栽培方式的不同,竹蓀的生產周期差異很大,從4個月到3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