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古人書寫習慣是右起豎寫,且以右為上,也就是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
壹般情況下,對聯要求“仄起平收”:仄(聲調第三聲、第四聲)起,平(聲調第壹聲、第二聲)收,也就是最後壹個字為仄聲的是上聯,最後壹個字為平聲的是下聯。
壹、是看誰更平(平分陰平、陽平);誰更仄(仄分上聲、去聲);
二、是按內容前因後果,“因”在前,“果”在後;
三、是按時間先後,壹般是先說早地,後說晚的;
四、是看內容空間,壹般是先說小的,後說大的,先說近的,後說遠的。
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壹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春聯的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壹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壹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壹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