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性貝毒簡介
1976日本東北部首次爆發腹瀉性貝毒。結果發現事故源自於東溝藻,於是人們將這種藻毒素命名為溝藻毒素(DTX)。後來從海綿中分離出壹種毒性相似的酸性物質,叫做岡田酸(OA)。隨後,又相繼分離出馬尾藻毒素的衍生物DTX2、DTX3、DTX4、DTX5a和DTX5b,其中OA和DTX2為同分異構體,DTX3為7-O-酰基-DTX1。在1989中,Norte等人從利馬原甲藻中分離出兩種二醇酯衍生物(OA-1,OA-2),然後又從利馬原甲藻和斑點原甲藻中分離出四種新的二醇酯化合物(OA-3,OA-4),因為這些毒素可引起胃腸道疾病,如腹瀉、嘔吐、腹痛等。,人們統稱這些毒素為腹瀉性貝毒。腹瀉貝類毒素最初包括岡田酸(OA)及其衍生物,如dinophistoxins(dtx 1-3)、扇貝毒素(pectenotoxins,PTX1-10)、扇貝毒素硫酸化衍生物(yessotoxins)、YTXs)、氮雜螺旋酸中毒(AZP)、裸甲藻胺(GYM)化合物等。扇貝毒素PTXs、扇貝毒素YTXs、氮雜螺環酸毒素AZP的結構和毒性與OA不同,但由於這些毒素通常與OA、DTXS壹起存在於貝類體內,所以壹直被歸為腹瀉類貝類毒素。GYM在產毒藻、結構和毒性上不同於其他成分,但由於其脂溶性,在檢測腹瀉性貝毒的提取過程中會壹起被提取出來,所以壹直被歸為腹瀉性貝毒;在FAO/IOC/世衛組織於2004年3月召開的貝類生物毒素會議上,貝類生物毒素根據其化學結構被重新分為8類,包括氮雜螺旋酸、brevetoxin、環狀亞胺、軟骨藻酸、岡田酸、果膠毒素、石房蛤毒素和yessotoxin、YTXs和PTXs,它們是從腹瀉性貝類毒素中分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