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香包的起源

香包的起源

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先秦時期,婦女就在頭上佩戴由五根線制成的飾物。南北朝時發展為香囊,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滿香料的香丸。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而且它們的功能在古代就被神化了,就像《神書》裏哪咤的紅肚皮壹樣,有除惡務盡的功效。在端午節的所有習俗中,沒有什麽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麗和溫暖的了。以前醫藥水平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磨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放在胸前,夏天用它散發的氣味來驅蚊。同時,做香包是女紅的事,很多女生都是為了對的人做的。端午節戴香包習俗的演變俗稱毒月。據地方誌記載,農歷五月初五也叫中天節,有制作各種東西辟邪的習俗。荊楚舊事時也有記載,端午這壹天,將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剪布做成小老虎,以避開壹些有毒的東西。此外,上面還記載了可以用五色線將孩子綁在手臂上的習俗。慢慢地,這兩種習俗逐漸合二為壹,演變成壹個裝著艾草、雄黃和檀香粉以及混合香料的小布袋,供孩子們懸掛,防止毒蟲的侵擾,具有避邪避邪的作用,成為救命和吉祥的象征。因此香囊的地位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