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店的設備很簡單。壹個磨,壹個年糕機,壹個大火爐。但來做年糕的人排起了長隊,米筐從屋裏壹直排到外面。大竈上蒸好的年糕冒著熱氣,不時飄來糕花的香味。
終於輪到我們做了。只見師傅把米倒進磨裏,滾了兩下,米變成了很細的粉末。然後把粉倒入蛋糕蒸鍋蒸,把粉蒸熟,變成蛋糕花,再放到年糕機上擠壓。擠壓出來的年糕連在壹起,然後機器上的壹把剪刀把年糕切成段。這是我們平時吃的年糕。
爸爸告訴我,以前年糕是手工做的。在研缽裏搗蒸好的年糕要花很大力氣。所以經常十幾個人湊在壹起做,很熱鬧。做年糕,過年了。孩子們高興得想看熱鬧,有時候還能吃個年糕球,好吃又好吃。當時還有壹種說法,誰做的年糕多,誰就有好年景。做年糕成了“年年年糕高”的象征。難怪現在的農民都想用幾個大筐做年糕。
現在雖然年糕壹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年糕已經不是過年的特色食品了。然而,從年糕店裏米籃排起的長隊,以及前來制作年糕的人們喜氣洋洋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到,在農村到處都有壹種“新年快樂”的祥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