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是錫伯族早期名稱“蓋爾楚哈”的中文翻譯。漢學稱為“臏骨”,常取自羊、豬、鹿、麅子、麋鹿、麅子、牛、駱駝,甚至貓。
據文獻記載,鮮卑人(錫伯族的祖先)早在北魏時期就將其作為民間遊戲、軍事戰術模擬演練或作為祭祀對象。當時拓跋鮮卑已經統治了中國的黃河以北,“嘎拉哈”已經成為北方各族的壹種遊戲裝備。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朝鮮族、回族、漢族都把“嘎啦哈”作為民間遊戲的樂器,玩家多為兒童和婦女。
古代錫伯族以狩獵遊牧捕魚為主。每當他們抓到麅子、鹿、羊,就先把“嘎拉哈”拿出來保存。“嘎拉哈”邀請賽因為體積小,造型明顯,便於攜帶,所以在軍產之間舉行,特別是在農歷臘月三十到春節期間的二月初壹,伴隨著秧歌的歌唱,以及村落之間。《加拉哈》是錫伯族男女老少都喜歡的競賽遊戲。“嘎啦哈”四個漢字分別叫“殼”、“背”、“增”、“驢”。為了美觀和遊戲性,有人將“嘎拉哈”染成紅、綠、紫、黃等不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