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計算稍微復雜點,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國傳統歷法的規則,還是很容易計算的。三伏天,壹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幹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幹的庚日,為第壹伏的開始天。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天幹地支配制組合日子的六十循環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三伏”是壹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有四十天。不管怎麽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註意防暑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