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陽虛,濕熱應該怎麽治?
脾腎陽虛證、外邪入內、勞損內傷、久病體虛等都可以導致陽虛、脾腎兩虛。泄瀉日久,邪水瀦留日久,導致脾腎陽虛衰,或其他臟腑之虛漸達脾腎,均可同時引起兩臟腑之虛,產生脾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表示脾腎功能失調,運化不遂,水濕停滯,陰寒過盛,臟腑功能失調。脾腎陽虛是以虛實夾雜為特征的證候。主要癥狀:清谷,腰膝酸軟,四肢浮腫,形寒肢冷。臨床表現:瀉下,久瀉,滑下或五更瀉下,腹痛少,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四肢浮腫,甚至腹脹、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沈細。“濕熱”是中醫的壹個專業術語,包括病因和證候的概念(壹言難盡)。所以它的癥狀是由中醫所謂的“濕邪”和“熱邪”兩種因素共同造成的。臨床上有頭重身倦、惡心、便溏納差、小便混濁、小便黃膩、脈滑等“濕”癥,以及“熱易怒、面紅口渴、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數”等。兩“象”復雜多樣,治療宜用清熱祛濕的中藥方劑,飲食宜“清淡”。去診所看病要找醫生開藥。黃柏15砂仁10甘草15茯苓15澤瀉15陳皮15白術15淫羊藿10麥芽25,每日水煎兩次,分三次服後。